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其幸福感、获得感如何提升?
日前,以“从养老到享老,不断提升机构住养老人幸福感”为题,在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的指导下,上海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日前组织开展“沪社有为”主题沙龙活动。活动聚集了一批深耕养老行业的社会组织,聚焦机构住养老人的实际需求谈问题、聊心得,从彼此的交流互鉴中激发社会组织为机构住养老人提供更多专业服务和丰富活动,提升机构住养老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主题分享环节,上海太保蓝公益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上海晚晴为老服务中心、上海美源养老院、上海浦东新区乐耆社工服务社等五家社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分别围绕认知干预、精神文化、关怀陪护、智慧康养、社工赋能等内容进行分享交流。
关爱脑健康,促进代际交流
在上海,老龄化程度已达37.4%,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行动自如、生活自理的活力乐龄群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如何精准捕捉这些乐龄群体的新需求新变化?
为了解新时代上海活力乐龄群体的精神文化供需现状,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联合上海大学就“上海活力乐龄人群精神文化需求与供给”开展调研形成《上海活力乐龄群体精神文化服务供需调研报告》,为组织开展乐龄群体精神文化服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上海太保蓝公益基金会则从代际交流角度出发,发起“时光纽带—青春与智慧的交融”公益项目,推动学校与敬老院结对合作,进一步促进了青少年与老年人之间的代际交流。此外,其还通过“守护记忆·万千百十”认知症关爱项目、“守护记忆·关爱老劳模”公益项目、“公益实体店”脑健康认知体验馆、“蓝智家”等一系列公益实践,升级技术,培训团队,在养老机构和社区积极守护老人脑健康。
既识别显性需求,也挖掘隐蔽需求
智慧养老,也是此次讨论中的热点之一。
上海美源养老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自主研发的智慧养老系统,从入住、餐饮、健康、照护、安防、运营管理等方面满足了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同时,通过智能体为老年人提供聊天等关爱陪伴服务,利用AI技术举办绘画比赛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机构住养老人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上海浦东新区乐耆社工服务社是上海开展老年专业社工服务的机构,社工深入养老机构和社区,运用社工专业理论和方法,采用“社工+义工”的服务模式,以专业服务、创新、合作和培训为特色,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助力不同阶段的老年群体应对困境。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也分享了“金色梦想家”项目,通过设置“小蓝花市民中心”,开展丰富多样的课程活动,进一步为认知症老人提供服务。上海晚晴为老服务中心围绕孝亲敬老、安宁疗护、养老课题研究三大板块开展工作。组织志愿者定期到养老机构,为老年人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人文查房”“情绪疏导”“芳疗”“颂钵疗法”,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上的安抚;在养老院和其他养老服务体验中融入课题研究,从而推动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翁士洪教授认为,要精准定位养老服务需求差距,不仅要识别显性需求,也要挖掘隐蔽需求;要助推机构养老服务政策落地,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创新中的潜力和挑战;要清醒面对智能养老技术应用,对于智慧养老技术的发展和风险,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发展导向,实现政策执行者、公共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共同生产和价值共创。
此次“沪社有为”主题沙龙不仅为“政社、社社、社企、社校”合作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更为提升本市机构住养老人幸福感和获得感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未来,“沪社有为”主题沙龙活动将更好地发挥平台优势、链接各方资源、汇聚工作合力,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社会组织的智慧和力量。
文:王嘉旖图:采访对象提供编辑:王宛艺责任编辑:祝越